红、白、阴、阳大技
——中国特有的印章大艺术
刘阳
作为国人诚信标志的印章(印信),从国事的祭祀、外交,皇帝、大臣,到商人、庶民,大范围人人使用,始自春秋、战国秦、汉,材料包括金属、玉、石、陶、木,多铸、刻。
元代因发现使用印章石(印章四大石种:福建寿山<含田黄>、浙江昌化<含鸡血>、青田,内蒙巴林<含鸡血>),且文人开始亲自操刀,虽然文人戏谑篆刻印章为“雕虫小技”,多用在书法、绘画作品的落款、签名之后的姓名加盖,与作品题首的“闲章”,却有不尽显示、强化作品真伪的执信、凭信作用。同时印章从匠人的实用为目的的工艺铸、刻中,真正独立成为书法、绘画、雕塑(雕刻)之外的中国独有的融书法、雕刻为一体的“大”艺术形式。
至明代篆刻真正形成体系,尤其清代西泠印社的创立,将篆刻印章艺术的大艺术感,与介于书法、绘画造型的平面构成,升华到意象与抽象之间的高度符号化,甚至比书法、绘画更具前卫感。
之所以说篆刻印章艺术是大艺术:
1将中国文字形式(主要是篆书)字形、毛笔书写的笔意,浓缩在方寸之间。内容、字数、字形、笔划的设计,都极尽“经营位置”的取舍、挪让、粘连、分离。
2凸凹的文字雕刻,尽显中国对立、互补、平衡的“阴、阳”理论学说,与中国书法、绘画的留白。
3尊篆、古朴,是篆刻印章的艺术形式的核心(虽有楷书、隶书、行草书法字体入印,但始终未成为篆刻印章印面的主流)。
4如书法般的签名、日期记录的边款(用篆、楷、行草多种字体形式),既是作者用刀刻出的书法般的艺术形式,也是多维印章石雕刻“以文生义”艺术化的补充。
4篆刻之后,蘸印泥(多用红色印泥)在纸上盖印、拓印所呈的红、白色彩,与中国书法、绘画用墨为主的极致黑白一样。
5不用时将印章用泥封起的“封泥”,在原有印章基础上,又塑造出阴阳转化的“反向”(凸变凹、凹变凸)的“第二印章”(封泥多蘸墨拓印),极具材料时空、维度时空、色彩时空的跨越。
中国大艺术篆刻印章的形成、发展历程中,古玺印、秦汉官私印,及历代做出巨大贡献的篆刻印章大家赵孟頫、文彭、何震、丁敬、蒋仁、陈鸿寿、赵之琛中、吴昌硕、齐白石之外,尤以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王福庵的小篆细朱文印(凸刻),赵之谦、黄牧甫的白文印(凹刻)艺术成就最高,文字笔划布局、刀法、破残、边款的高度统一,形成了极具视觉化与篆刻雕刻工艺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与体系,将篆刻印章发展成为中国篆刻印章史上的难以逾越的高峰,也超越了同时期西方任何平面、多维的、各种材料、技巧的艺术形式。
只可惜:文革期间篆刻印章多为手工与机器刻字社取代。八十年代出现了一些昙花一现的篆刻家,但篆刻印章的文化内涵及成就,已无法与上述大家相提并论。九十年代至网络时代的今天,从事专业篆刻且摆脱窠臼、独立创新的人,已寥寥无几。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