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的沿续
——黄庭坚、王铎、何绍基书法的内涵
刘阳
中国书法的形成与他的,便是点与线的互用书写文字,楷书、行书、隶书是点的延伸(具体技法是由顿笔到撇、扫、刷),篆书、草书则应该是不同字形用不同质地力度的线的配合。中国书法千年史上,大多注重研究“规矩”与“套数”,而忽视了作为文字造型的最基本的点与线的、有形与无形的千变万化的“随势”。文字艺术的发展,大概是一种简化的过程,这种简化,当是符号化过程,而符号化过程,就是简化“点”、保留“线”的过程。
黄庭坚的书法强调线条所具有的一切内涵,却更多保留了点子的符号化装饰作用;王铎则试图保留“点”的活力,而简化线条的跳动;何绍基则是以点带线,以线连点。黄庭坚书法中的线条是永恒的金属弹性;王铎书法中的线条是豪放的张力;而何绍基书法中的线条则是可拚图案绸缎般的游丝。
书法艺术的重点(包含正、草、篆、隶各体),当是“线条文化”的体现,古人所谓“骨法用笔”,就是指线条的力度、笔趣。草书自产生,后经魏晋、唐、宋、元、明、清,发展脉络清晰,而甲骨、篆、隶、行书、正书,都曾相对存在“隔代”沿续的现象,从中不难看出,书法艺术追求线条变化趣味至上的生存概念。书写与雕刻结合的甲骨,随文字实用性的消失近乎失传,篆书的记写艰难,隶书的、楷书的难以确立面目,并不仅仅是由于甲骨的异字与刀刻、篆书的记忆与书写的难度、隶书的过于装饰味的工艺性、楷书的刻板与印刷体效果,大概只有线条的多变视觉效果,最能为人们所接受、所效仿,是最大原因(尽管章草、今草的书写也有固定的模式规矩)。由此可见,人们对于视觉的连续性构成的偏爱。草书虽然具有很大的辨识与书写难度,但自产生以后历朝历代仍出了不少大家,正说明了这一点。
黄庭坚的草书,可以说是纯粹的,其中不含其它书体的“干扰”;王铎则不忍极端,点画间仍存有其它书体的影像;而何绍基则干脆稳中求变,于楷书、行书基础上,融篆、隶笔意,用“草”的办法来连缀。三人的风格迥异,但就线的不同力度、质地的视觉效果来说,却有着线条至上的意蕴与结构。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