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闽南建筑随笔

杨乐音

文 / 杨乐音

2021/03/06
分享到:
闽南建筑随笔
文章内容半日得空,索性去新垵看看。10年前去过,身份是陪同。这个村子,确实有不少古建筑 。按进落来算,三进格局不少,四进的少许,搭配左右护厝,很是壮观。还记得有个院子是两层楼的,十分罕见。屋里的走廊,阳台上种着花草,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可惜主人不同意我们进去参观,我们只能向其它地方走去,心中还是抹不去这份美感,凡是美的都会在我心里永远驻足。时至今日,对这件往事不仅记忆犹新还被时间催生得更加美好,美是对生命的注解,美是对生活的态度。时间貌似虚无的存在又可以进行精准结算,看似公平却又极不公平。它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塑造着一切也包括摧毁。它老迈了屋子,嫩活了鲜花。我们活在时间里,结算自己的昨天。时间里的各种可能,我是无法预期的,就像今天来到这里不是我的预期一样,在无奈中只能迫使躁动的神经在安住当下里变得默默无闻。时间继续计算着,公历二零二零年,突如其来的大疫也许只有时间才知道。在时间里,人们没有秘密。有的是只是对已知的回忆,整理,修正充斥在每一天,成为习惯。回忆也许是给予思考吧,我寻了这么个理由来安慰自己,显得很高大上。

        记忆中的大厝,大宅门的装饰极为讲究,集多种建筑元素,建造者可谓用尽匠心。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有它固有程式,反应了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这里有壁画彩绘;木雕莲花;算石雕最丰富,南安盛产花岗岩石材,惠安的石雕艺人走向闽南各地不论哪里都不算遥远。因此石雕是闽南建筑里最常见的建筑组建。包括浮雕,圆雕,透雕还有石鼓门当以及石莲花柱托更别说整个建筑的基础是条状花岗岩搭建的。其它材料,色彩,图案都是穿插其表的花样,为这硬邦邦的建筑带来些柔美。壁画彩绘大多忠孝节义故事,教人做人的道理。最不可思议的是有幅壁画描绘了船上人和厝里亲人在门口告别场面。难道周围都是水吗?看画,观众和画面是可以互相交互的。特别是中国画往往留一处空白或是简单的交代,引导观众自行补足画面。我对这幅画的理解,毫无疑问了,不是水还能是什么其它的?这么特别的建筑地形,是否真如画中描绘的那样?唏嘘之余我带着疑惑又不得不信,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是绘画的功能之一。因为在其它地方我没看到类似的画面,只有这户人家的墙上是这样画的,这样的唯一性多少欠缺点说服力,所以这幅壁画一直在我记忆之中盘桓不去。后来百度上了解,旧时新垵村直面大海,海水可随潮汐注入到村中的河道,这些河道流经村民们的房前屋后,舟楫可从海洋到村中自由穿梭往来。百度上的文字正解释了这幅画,这副画也佐证了这些文字的真实性。有图有真相,焉能不信。真要感谢那位画家让我见识到此地是这样的地貌形态,枕着涛声憨睡竟然是事实。照此说法,新安村在当时是处于地势高位。我在闽南别处见过类似的地形,海水环绕村子一周。按照百度上写的,新安村难道真是井字形河道,如果真是这样是不是又多了一个威尼斯。和自然浑然一体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生命体验呢?我很憧憬这样的居住环境,住上一阵或是消磨几年光阴甚至把整个人生托付于它。每一天打开院门,就可以看见远逝的海水和船帆。你说,这样心会不会跟着风帆跑了?跑的人去领略更凶狠的大海,留下的在四季安澜的海水中看尽它们每个时辰里不同的变化,欣赏天光变化带来的丰富色层。真的,我特别爱看夏天的海水,怎么都看不厌它的通透与深沉。人应当生活在这样的画面里哪怕是寄予理想的想象。画家的画无不是地域的光与色在内心的加工亦如那位不知名画家在画的“离人别”时,他的想法是什么?海水温柔的退去没有伤害这里的人家,那幅画还在那户人家的墙上。也许有一天你会像我一样看见它。

时间会不会突然消失,这是物理学家思考的问题。人的记忆是可以消失的,也可以是选择性消失。村子里的河道是自然消失的,是某种条件的改变。极目西望看不见海 ,我打东边来,距离这里挺远有海,当年的出海口是在东面吗?进了村,在村子里兜兜转转,并没有看到以前所见的那些土红亦或土黄的大厝,出砖入石的肌理。心疑是否找错地方还是10年的变化太大?上网搜到新垵北片有一片相对集中的老房子。看了看周边门墙上的号码,我目前在西片地区,于是导航新垵北片。顺着导航走,也没有看到令人心动的古厝。在五角亭超市的三叉道口左拐几步,倒是遇见了一家海蛎煎摊子。油润发黑的铁网兜的家伙什很眼熟,里面有刚炸出来的海蛎煎色泽嫩黄,瞧着很想吃。于是买了一个,初尝一口,确实是20多年前的味道,不仅味道是连形象也是当年的样子,本地人把传统味道称做古早味。炸海蛎煎的大姐说她家摊子在这个地方已经开了28年了,很多吃过的人还会回来找她买。28年,对一个人的经营来说确实是老字号。听大姐介绍的这么自信,我都想来第二回。味道确实好极了,决定买几个带回家细细品尝。等待的时间里难免聊了几句,由于陌生感觉有几分尴尬。于是堂屋里随便看看。这间约七平方的老旧店面里还放着一件古董,就是三十几年前的黑白电视,十二寸的那种。咿咿呀呀的播着歌仔戏。戏里的名角虽然老去但是形象还能辨别得出。记得小学三,四年级时候在邻居家中黑白电视里见过她们年轻的风采。那时候官方禁止接收台湾电视信号,人们只能十分隐蔽的用改装天线收看。我家没有装那种天线就在邻居姐姐家里蹭电视剧,那种情情爱爱的剧情还看不懂就是觉得演员挺好看。新闻外,无论播什么,五分钟就插播一条广告,当时也不觉得讨厌,因为他们广告做得好,内容有趣不乏味,画面也美。大人们看的原因恐怕是想了解外部世界,看看别人如何优质生活。后来才知道那是八十年代人的渴望。如今想,每个时代,人们的渴望是基于社会和个体的诉求在大同下又有各自的不同。寻求不同的,更需要付出有勇气的实践。某一年,这句话曝出了全国人民的渴望:“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听了只是非常渴望,笔者却去做了。手中的海蛎煎吃完了,擦去手指上的油渍,其实只有一点点。心想外面已经找不到这样地道诚实的手艺了,也许是她一直没有离开这个村子的缘故,出去经营就极有可能改良成沙拉酱口味!"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朋友们常拿这句话调侃生活,至于是谁第一个说的不重要,总之是来自市井的经验。我认为变得好就该变。厅堂里,大姐二十出头的女儿正在分装散装调料包,我想她这样的年纪应该是热爱沙拉酱滋味的。我要的6个海蛎煎还没有起锅,嘱咐要炸得熟一点。

看看手机时间,距离到这里已逾两小时,还没有找到想看的精美老屋。而且一路走迷宫一般。无规划的村路,不知该走哪,还好是纯粹闲逛没有不能迟到的约会。一路深度感受经济发展给这个村子带来的实惠。村民自建房一栋紧挨着一栋。充分的利用犄角旮旯,能凑出一张床位就是一份收入。这里的村民真的靠着房租就能发家致富无需发展智力只需要懂得人情世故。交错的屋檐,交织的电线,只给天空留一线天际。夏天的阳光不论哪个方向照射都不需要打阳伞。我怕晒,故意寻着冬天来,来的时候还下起了毛毛细雨。在公路上打转了三个来回,缴费停好车。导航仍在提示继续朝胡同里走。绝对不能听它的指挥。开车人最害怕车陷在狭小的胡同里,进不去出不来再遭遇几辆车前后堵一下,后果会很糟心。看着泥泞的路,人们鞋底翻起的泥浆,即便这样我还是愿意打伞进村。

这个市集是够热闹的,拐来拐去的,路两边摆满要出售的菜品。不同大小的车上摆放着许多熟食,热气腾腾的随风摆动。雨越下越大。走了一阵,约摸20分钟。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空间开阔了许多。突然雨又急又猛起来,我和众人一起走进商场避雨。望着如豆雨帘,寻思着接下去要走那一条路才是正确的。最后决定继续往前右拐。这条街就像刚才经过的菜市场的路一样,又遇急雨,浊水泗流。路两边依然是村民自建房,那种杂乱的建筑,特别拥挤,我还是希望从中找到红砖大厝。然而看到的还是五,六个摞高的火柴盒建筑,方棱棱的毫无情怀。鼓着勇气,深入巷道。房前屋后真的看见了几处残留土墙或是半壁荒宅,是红色的土质。它们门头倾斜,不见进落,支离破碎的只有茅草和苔藓陪伴它们。稍有轻微的过堂风吹来,扬起它们陈年的积藏,呛人肺腑的霉腐气味便把我从废屋直逼到街上,这让我感受到人气多的好处来了。沿街一楼有着各种热闹可看,虽然是午后两点左右,仿佛喧哗声即将迎来新的夜晚。街面上有许多铺子,数数最多的还是小吃店,有湘菜,川菜,遵义菜馆,韩国,沙县等等,有的地方菜在别处还真的少见。红火的生意,这里的村民真是赶上了富裕。
我在五角亭兜了两圈不止,有的人家门口经过了三,四次。只有一家小院打理的花木繁茂 ,两个小孩在院子里玩耍,开心的笑声听着很单纯。这样的笑声在我的职业生涯里听了太多。我想多瞄几眼屋内,他家的大狗就要站起来了,我看狗的眼神还算温和,拴着链子还没有完全从休眠中反应过来。想想还是离开为好不要激怒它朝我大叫引出主人就不好解释了。这周边是有些老建筑的但绝非十年前我所见的那些。它们是非常完美的出砖入石大厝,红砖和灰白的海蛎壳以及花岗岩搭配一起,展现天然的材质之美,堪称一绝。摆放的形式也是极其艺术的,它征服了我的视觉感官:动与静,直与曲,刚与柔,横与竖的对比既美观又通俗。特别是巨大海蛎壳镶嵌的墙壁里,它们横式竖式的砌在一处,变化的造形犹如大海的波浪一般给建筑增添了一笔神韵,它是建筑的灵魂——告诉我们它们的所在,大海的方向。

闽南的先人们从现实生活里拿捏材料,运用得极好。因为有审美的眼光才成就了他们的居所之美,也为建筑贡献了一种样式。闽南建筑里还有一种建筑样式——番仔楼,样子很另类。这种建筑形式就是现在来看也是极具潮流。建筑它们需要耗费巨资,这完全有赖于它的主人下南洋创业获得的成功。他们回来或是汇款回来建筑了它们并赋予它们美的艺术形态。他们对美的认知,这一点在我看来特别惊讶,他们哪里来的审美素养?下南洋的人据说是村子里最穷的青年劳力或是怀有梦想的“才俊”,他们大多不识多少字。然而审美是门很独特的学问,美是一种感知,这种感知来得很天然也很后天更需要悉心接纳培养。可能在异乡他国殖民文化里淘潜,审美能力得到升华。这种融合中西方审美差异的建筑手法反应在当时大量的闽南建筑里。这种混搭的风格不仅展示了祖先去过的足迹更展现这一时期华侨们的心路。所以建筑就是史诗,读懂它——很美!

新垵这一带的建筑是相对保守传统的,对于研究传统的闽南建筑来说这一带遗存具有典型性,有几处可以说是惊艳。这些建筑随着时间推移也老化了,从光鲜亮丽走向潦倒破败。家族里若没有重视文艺熏陶的子孙真的看不到它的美。结局只能因为年久失修,生活功能跟不上发展需要招来子孙的厌弃,这是可以理解的。拆了建造火柴盒房收租金过生活也是取之有道,无可厚非。关于私产如何处置,旁人真无可说甚然而优秀的文化是属于大众的。随着大量拆毁,城市的个性与源流共赴一堆瓦砾。政府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禁止随意拆毁政府挂牌的古建筑。尽管如此,我还是找不到它们。眼见的这些古建筑大多已经不再住人,落魄蒙灰,成为鸡鸭的家园。我想如果好好翻修下,配上现代生活设施,住在里面该是怎样唯美的生活享受呢!审美的理想必须政府和艺术家携手完成。

我从五角亭出来就不再考虑继续寻找了。极有可能走错地方,它们或许在隔壁村子某一处地方安静的存在着,真心希望是这样的!走着走着,到了村路的尽头,到了要离开这个村子的时候了。好吧,就拎着这一袋海蛎煎回去好好享受,淋上沙拉酱就会很现代!那些老建筑不也是这样吗?拆了就真的可惜了。

多年后回忆那个半天,觉得蛮浪费时间,还有一丝怅然失落的情愫。因为没有获得预期却买得六个海蛎煎,它是偶遇。偶遇是不能预期的,只能接招。我在失落什么?因为没有获得预期。获得又是什么东西?某一些,我不是一直在抛弃的东西吗?

                               2020年5月5日 写给自己


后记:有一天翻朋友圈看到林学长发的图片,一座被改造后的老建筑焕发出新的时代特色。这组图片正是我想要的可以辅助本文来解释我想说的艺术之于生活的重要性。于是再插图配文,又啰嗦了几句。这是三进的厝,无左右护厝,属常规的民居中的大屋子了。建筑中白色墙体的空间可能是在原建筑损坏的地方新建的。现代建筑形式和材料正好打了一个时间差,给视觉做了新与旧的调整,可谓老屋新姿新面孔了。玻璃墙的通透和花岗岩石材的厚重不仅是材料使用上的创新更是给了建筑一道光,破了原本建筑采光不足的缺点。采光就是把自然引进住宅,遵循了天地人的传统文化,纳与出在这里是做到极致了。是谓居一室而知时空流转。这张图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传统闽南建筑的用料,花岗岩条石是艺人们一锤子一凿子敲打出来的,多少艰辛在里面,它的价值今后不会再有了,所以非常宝贵。红色的地砖源头来自国外,是泊来品的一种,正体现了厦门的海洋文化。它也可以做墙面材料,叫做封砖壁,往往做在建筑的山脊下方。砖红色与米褐色的石材在时光里打磨得更加协调。看罢,阵阵暖意跃上心头。如果是乡愁,如此,便是了。闽南建筑里另一个材料便是木柴。石,砖,木构成闽南传统建筑材料的三大块。高明的榫卯技术是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灵魂,既好看又坚固。古人对力学的理解始于点也终于点。这个思想才是中国式思维。传统文脉一昹相承下各类表现近乎一致。就好像榫卯结构再多的延展和分支都将归于一点。在这张图片中,设计师显然突出了材料和榫卯结构的特点加以艺术的表现。民间艺术就是以它的独特性存在,看着特别和着泥土气。








2368 次浏览
推荐
评 论
杨乐音的更多话题

新文章

文章内容今又清明,没有下雨。没有前阵子杏花春雨连绵二十余日不绝。呵呵,梦里花落知多少呀。我说有没有一个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荷花锄,收艳骨像黛玉一样的慈悲。尽管没有斜风细雨,天色依旧阴沉灰濛,目之所及似乎都在有无间。窗口看去,湖上偶有鹭鸟飞起却不是东坡道人笔下西去的白鹤。自从爱上苏轼... [阅读全文]

by 杨乐音 2021/03/12

新文章

文章内容:一路驱车到了大樟溪渡口已是傍晚。那个路口让我们绕着它来回倒车两次,它的旁边还有个水红色屋顶的亭子。这个水红色的屋顶在周边翠绿环境的簇拥下显得非常突兀。出于个人的好恶来说我并不喜欢这样明亮的红,觉得俗气。美与丑的两极总是容易叫人记住。现在我已把这亭子作为该地的地标,下次来... [阅读全文]

by 杨乐音 2021/03/06

秦淮词

看着拥簇渡船的人们,真不敢上前凑那份热闹。人们排的蛇形队伍已经已经站满购票处和游船登入口所有的区域。到处都是游人,看着都觉得窒息,不如寻个馆子坐下吧。夜幕中的“得月台”三个字搭配粉白的墙显得特别惨白但醒目,让我老远就看见了它们,素白的墙和灯光的设计接得上夜晚的天空,显得清虚,悠远... [阅读全文]

by 杨乐音 2021/03/06

公安备案号35020502000373 | 闽ICP备19018122号-2
Powered by 衍艺圈
topart.cn
投稿邮箱: topart_news@163.com | 客服支持: topart_cn@163.com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