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对历代绘画的影响
刘阳
“易”与“道”是不同的,“易”追求“生”,“道”循化为“无”,道由易生。在中国历代绘画中,山水画受“易”之影响最大,不论在构成还是用笔用墨上。而人物、花鸟画,从作品题材内容到表现手法,受“佛”、“道”的影响很大。
易是学问,而“道”、“佛”、“儒”是思想道德规范,可见用“道”、“佛”、“儒”研究中国绘画并不是探求本质,多是思想层面。然而艺术的本质与发展,更是几大规律(自然、社会、艺术)的“易”的结果。
最能体现“体”的观念的山水画很少平涂,所谓勾勒、皴擦、点染,无一不是“体”的重构,是线的组合、沿伸与点的堆积,只有山水画一开始便讲究“阴阳向背”,而且注重通过写生追求山水画的变化,讲究重叠与穿插,用面结体,在“深深然”中追求不确定性与模糊性。易学中的“一生万象”、“由太极至无极”的理论,更是影响着中国的绘画。由此产生的线描、皴法规律,加深了人为的“写意”成份。“意”是某种意念,某种幻想、想象,而中国的绘画,正是由实入虚,用“借”与“喻”淡化中国画的现实感,而强调“自我”与“物我”的“相忘”、“ 相融”。
《易学》对中国画的影响最为显著的方面在于:
1. “形”的观念及“一生万象”,影响到中国画造型的程式化——人物画的描法、山水画的皴法、花鸟画的描法。
2. 《易学》的“关系说”,影响到中国画的“经营位置”、“散点透视”,及画面的构成。
3. 《易学》的“形神说”与“极”的观念,影响到中国画的以笔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尤其是“黑”、“白”、“灰”的相融相离、互为补充的观念。
4 .“相生相克”的观念,影响到中国画的“破”的手法——水、墨、色相破、互补,及浓、淡、干、湿相破、互补。
5. “质”的观念,影响到中国画只追求局部的“质感”,而放弃了整体肌理的视觉效果。
6. “变”的观念,影响到中国画注重笔墨情趣,而忽视了“造”形的变形可能。
7. “意”的观念,影响到中国画追求“神”似,也就是所谓“写意”的主观性。
今后,《易学》对中国画,还将产生久远的影响,只不过恐怕不可避免地要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主要在于“无极”、“无形”方面上。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