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派书法解读
刘阳
中国历代书法在产生发展中,一直未明确关于书派的认识与研究(传承、艺术思想、技巧、风格特征、再传承),只是从狭隘的继承上,以历代书家的姓氏称谓,作为所谓书派的区别,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且是片面的。
在中国书法的长河中,这种以文字点、线为艺术创作与欣赏的书写艺术,严格地说应更具备多样化,从文字本身说,它的内涵是多方面的,我们并非想强加书法一些艺术概念,这当中有结构的意蕴;有直觉与唯美的感受。书法发展至今,又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借鉴了绘画性的表现手段,融入了意象的、达达的与荒诞的艺术观念与外延。艺术的最高价值准则,大概也就是形式技巧对艺术完善、推动的贡献的区别了。
借鉴西方哲学、美学、艺术学中的一些概念:
所谓历代表现主义书家书作,是针对书家对文字书写创作的认识的归结,用现代人的观念,重新界定对文字书写艺术表现性的历史的价值认知。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的概念是源于德国的美术,后扩展到文学、音乐等领域。历史上表现主义没有什么艺术纲领,但宣称“不重视可见的,而是创造可见的”,作品不是自然的模仿,而是人的感情爆发的结果。在绘画上只有主观激情的记录,形、色、线是主要的要素,根据自我需要构成组合。他们反对一切法则,注重自我创造的现实,力求表现那些隐藏于所有事物背后的永恒的存在与变形的真实,与追求一种纯粹的抽象,从而深化到神化般幻觉式的风格之中,认为艺术是内在需要的外在表现。
在音乐中,表现主义强调戏剧性的突发不连续的旋律,使用大量不协调和音,或是使主旋律渗透在整个作品中而无休无止,从而把创造过程中个人最隐秘和不可控制的动向,纳入音乐形象之中,那种拼凑的激越的抽象感,体现出无调性音乐的特征。
表现主义文学兼有绘画与音乐的不协调特征,以所谓内在创造,作为对客观现实的批判,他们不去看,而去观察,不描写,却经历,不再现,却塑造,不拾却探素,还用想象塑造各种境况中的自我形象,从而传达经久不衰的激情。
表现主义注重内心经验、幻想,即兴发挥所构成的幻觉,而形成的想象内容,下意识地展示瞬间,用象征的手法表述神经感与抽象性。
中国的书法,就选择文字作为艺术再创作的形式时,行为本身已强调了主观与唯心及形而上学的内在本质,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创作规范与审美尺码,但大师们的独步则是“变化中生存”的应验,中国的书法若图新发展,这些人的贡献的光辉当是永存的。
所谓历代荒诞派书家及书作,是参入现代人的分类观念对历史的重新界定。
荒诞派,原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的一个流派,它对世界现代艺术,诸如存在主义艺术、黑色幽默文学、魔幻现实主义艺术等,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它的基点是对人类生存的一种荒诞思考,它是表现派之后的一种艺术观念,主要是指对传统文化的基本信念与价值观的反叛,是反理性,反秩序结构,提倡异化,将人本主义界定为虚无,在文学上的表现如此,在美术戏剧化也如此,突出强化戏剧性矛盾与怪诞。
荒诞派有其自身的艺术规律,中国艺术中的荒诞,尤其是书法艺术中的荒诞受佛、道思想影响很重。
历代所谓实用派书家书作,并非单纯地借鉴西方的艺术观念,就中国几千年书印学史而言,实用,一直是中国艺术最普遍、最为大众所接受,又是最具工具性而缺乏艺术趣味的所谓完美的大众普及辨识艺术。
实用派是文学的理性化感性认识,它缺乏模糊意识,是实验美学的一个实证,也是解释学的引申。众所周知,实用主义哲学、美学、艺术家,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反对把人的经验同自然界分开,认为主观与客观的区别,只能是经验内部的区别,在经验范围内,主客体、人与自然存在不可分的联系,认为人的活动同社会构成一个整体,强调文化艺术在社会中的参与作用,反对强调个性与特殊性,并将其分为三类:1. 物质的艺术品;2. 被物质艺术品所吸引的知觉;3. 审美的艺术品。评价艺术作品,也从主客观的关系入手,强调环境的作用,对抽象观念与表现,持否定态度,提倡真实地纪录自然,不重创造,尤其反对艺术的再创造。它是从经验出发,而不是从现实存在出发,来界定艺术本质、审美经验和艺术表现,将艺术等同于经验,对艺术的特殊性,缺乏充分的认识与感知,主张将实用艺术与纯艺术统一起来,甚至直接生搬硬套现实中的一切。
在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发展长河中,实用派一直左右着书法的发展,由王羲之将行草书标准化,到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及至影响到搞书法必从钟繇、二王、颜、柳、欧、赵等楷书入手,连美术字的仿宋体、与现代印刷本中的一些字体,都是非颜真卿体莫属,人文主义的精神、艺术创作的自由,在实用派艺术中已泯灰殆尽,实用派在某种程度上是违背艺术规律的,但它却有一股广泛的为大众认可的潜流。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