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前 慢
——曹颖中国水墨系列印象谈
文/伽蓝
不知道为什么,看了曹颖的中国水墨《四时即景》与《市井风俗》系列,总想到木心先生的诗歌《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两种心情在这里相遇竟是一种相知。
从表面上观看,曹颖的中国水墨系列《四时即景》系列似乎是其油画主题创作《宅女日记》的延续,人物还是那个人物,眼色还是那样的眼色,但其清淡的气氛与之前对心理氛围的探索与揭示已然不同。画家显然已经放弃了《宅女日记》中对个人的审视中浓艳的色彩构成的图象,并且走出户外来接受微风与日光。
这很像一个人在孤独中呆得久了,便想走出樊笼,出门散步:看看花、草、树和蝴蝶,仰望日月星辰,感觉四时流转,一切便成了一种美好。
画家的笔从自省的画布来到了传统的宣纸上,色彩更淡也更宁静。花草山石、鸟虫人物、对弈闲话,一样的宁静与天然,小小生活中处处皆有清越的情志漫溢出来。
值得注意的还有画家在《四时即景》中的题字,亦颇有情调。摘两则来读:“春天里:草如锦,花如绣,姊妹立花前”;“夏日庭外天气好,姐妹们下棋心情好”;“枝头小唱听得出了神儿,好清音”“光阴好,和风细细阳光照,莫烦恼,全抛了”……文字清秀天真,与画面相得益彰。
无论是在文中还是画中,这时的画家应该更为惬意与洒脱。她与那个过去的自己做了一个小小的离散,却与传统文化做了一次会心交谈,重新发现了生活赋予的小小诗意,便自成一种风流。
如果说其油画系列《宅女日记》是画家对新潮与现代的女性生活幽怨的一瞥,那么《四时即景》则是一次深情的回眸,是纯粹真挚的恋恋风尘。
正如画家在《关于四时即景》文中所言:“生活来的自然,自然成文字、画画的题材,并相互调剂。借由一种语境。发出一种声音,也是自然的,不需要搜肠刮肚去寻觅。生活和创作之间本没有太多隔膜,在创作里能将现实中的殚精竭力与精神归宿里无所欲求这两重世界相互关照好,去慰藉心灵,就是最好的了。”
这是画家自己的创作谈,是她想通了绘画与生活互为源流的关系,并付诸实践的真切感受。当然,这也是画家自己的天性凝成的一种天然的性格,在云舒云卷间已经尽显无疑了。
再来看看她的《市井风俗》水墨系列。从主题上看更像对老北京胡同文化的一次小小缅怀。《卖江米人图》、《踢毽图》、《摇车图》、《耍猴图》、《耍碗图》、《买年画图》、《卖小童鞋图》、《卖大碗茶图》、《放风筝图》、《唱大鼓书图》、《哺儿图》,凡此种种。
同样的,读这些画作时,我是一直面带微笑的,我想画家创作这些画作的时候也是如此,温情脉脉,无限温暖。
若仔细想想,她画的便不是一种风俗,而是人情的纯美。人物的变形处理与眼神的灵动呼应,让人更关注画中人的精神状态而非简单的文化记录。这当然也是借题发挥,托物言志的曲笔了。
通观这两个系列的水墨画作,应该说是更为平易自然,佳趣天成的。当然,也有令人感伤的部分。因为从服饰上看,这些美好的景致都藏在了记忆与心灵的深处,中国人那清雅浅慢的悠闲韵致,竟与当今忙碌失真的现实那样遥远。
画家能够画出这样一种风雅,全然因为心中有这样一片桃源。她把在繁华与嘈杂中寻来的一片景致,展示出来与我们分享,也让我们重新来观照自己的生活。但她不是要我们去发现生活的广大与繁复,而是静下心来,体会生活的细小与天然。
从水墨技法上来看,画家的作品应该是对中国水墨画的一种丰富。其画作与传统水墨画的关系应该是传统为我所用,而并不囿于传统,所以结合了剪纸、面塑、民间版画、刺绣、戏剧等民间元素,显得颇有新意,自成格调。
画传统水墨是对传统的理解,用水墨去画当下的灵魂才是真正的传承。时代不同,自然便有不同的意境,不同的宜人的清华。这算是我个人的陋见吧。从这一点上看,画家正探索她所要的,她的心魂也在这轻薄淡雅的宣纸上与水墨飞舞的瞬间,寻到了梦幻般的栖所。
画家在《关于四时即景》的文中写道:“人的情感是可以跨越无界的时空达到心心相映的妙境的。”我深以为然。从曹颖的画作与文字中可以见到她的情韵风雅,她的百转柔情溢于毫端。
因为欢喜与珍惜,她创作了这些迷人的画作;而我也因为喜欢与珍惜,所以啰嗦了两句,来表达这些画作带给我的美好与感动。
2015-7-24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