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尔地·依明, 维吾尔族,1951年生于新疆喀什。1970年毕业于新疆艺术学校美术科,1972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中国画专业。毕业后在喀什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1986年到中央美术学院研修班进修。1986年调入新疆画院任专业画家。现为中国美协会员、新疆国画院副院长、自治区文史馆馆员,原新疆美协副主席、新疆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被誉为维吾尔族“水墨丹青第一人”(第一位画国画的维吾尔族画家)。
作品《古城友情》、《夏收之前》、《织艾提来丝绸》、《篝火》分别入选第五届、六届、七届、八届全国美展,《喜开镳》获中国丝绸之路美展铜奖,《假日》获全国百花奖美展铜奖。
揽大美新疆,绘民族风情
——吐尔地.依明老师作品欣赏
在新疆乌鲁木齐有这么一位亦师亦艺之人:他早年执教,后又新疆画院任专业画家,现为新疆美协副主席的吐尔地.依明老师。
他用手中的画笔和心中的爱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身影,今天呈现在大家眼前的一幅幅作品无不是历经多少日月星辰、沧海桑田换来的硕果。吐尔地.依明老师不被名利束缚,终于破茧成蝶,展翅飞翔,观其作品确有震撼之势,我深表赞同。审视其作品,墨香绕梁,画韵生辉:熙熙攘攘的大巴扎,热闹多彩的陶市,骑着毛驴悠然自得的老汉,葡萄架下、翩翩起舞的少女,织花帽的巧妇,做铜壶的工匠,以及夕阳下的古堡,大漠中的驼群……而这些题材的择取,往往受他自身所处艺术生态和个人性情的双重影响。他性格温和不争,对民族人物题材的选择,倒是映射出其不争源自对精神深度的求索和以之为基础的充盈的平和。此一阶段的作品,画面结构乃至笔墨运用均没有突兀或曰莽撞之举,自足于平实淡然的状态。而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平实淡然的画面呈现呢,不妨从画家的自身状态来反推影响画面呈现的作用力,经过中央民族学院的基础学习和喀什师范大学任教阶段的纵向强化,吐尔地.依明老师对材料技法已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对现下的艺术生态也有相当的浸润,十数年的创作累积下,抵至或可称之为被动陷入创作与人生的双重反思阶段。其实质是对作品构成中的力量和秩序已有属己的体悟。
但是作为人物画这一画科而言,其本身内在就有基于不同表现方式之上的不同评价体系。从文人画的角度其人物题材的作品有其自己的评判标准,当然这种标准并非是清晰和界限明确的,从院体画的角度来讲亦然。古代画人像也有其自成体系的认识研究方法和表现方法。同样,吐尔地.依明体系之下的民族人物画也是有其自成体系的研究方法和表现方法,同时他还在教学和创作的过程不断加以完善,以至于他才能真实触碰到蕴藏在整体又活跃在每一细微局部里的艺术的秘密。
在几十年中国画的创造实践过程中,吐尔地.依明老师又是冷静的,他常常告诫自己,面对大自然赐予的素材,自己必须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自己。“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子》 “恢宏志士之气,不要妄自菲薄”《诸葛亮》为此,他在人物画的创作方面,总是怀着一种敬畏、一份责任、一种情怀。他坚信:一个好的画家首先要具有独立的艺术人格。绝不能有艺术人格的依赖,要有独立的审美取向与审美判断,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形成独立的艺术思想体系,艺术语言体系及独特的风格特征,当然前提是这一切的“独立”和“独特”绝不是画家一味地追求个性,标新立异,刚愎自用,随心所欲,应当也必须合乎民族文化的哲学观念和审美内核,张弛有度、恰到好处,才能避免乖戾的江湖画风和低俗媚俗之风在当今美术领域的盛行。
当代艺坛,多少所谓的艺术家为艺术沉醉过或者沉醉着,却在不自觉中把书画应该对传统做出的回应转向了商业性乞求、人脉累积与自我名气的提升,将笔尖风流换成套路化的戏仿,于是,笔端自然少了人生,少了情爱,少了传统的“士”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中本应保留和持有的灼灼其华。正因为如此,吐尔地.依明,新疆当代艺坛的“第一个中国画家”,值得言说。
因为艺术自身令我们激赏、让我们着迷的实质是什么呢?感受的“真实”大约是其中重要的一端。人们总容易慑服于“真实”的雄辩面目,却往往忽略了艺术中的“真实”只是历史生成的“真实”,并没有先验的根基。
而吐尔地.依明老师的画自始至终钟情于新疆民族风情,他的笔墨包含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磨着月牙镰刀的老农,背着褡裢、打着响鞭的牧羊人悠然自得……人物画之难,难在对构形原理和形体结构的问学求通、知鱼懂果。
吐尔地.依明深以为然,对于国画的学习,他的态度酸碱明朗:一是振兴民族文化,二是创造有分量、具有理性特色的艺术,所以声色动人的画面背后往往流露出“历经寻思乃回甘”的人间情怀,呈现出更大的表达自由和强烈的个人意趣。诚然,吐尔地.依明老师在执笔落墨间,手鼓咚咚伴舞翩,清泉漾漾宴河边。葡萄酿酒芬香远,油菜花开颜色鲜。能够使人听到一片鲜花盛开的声音。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动静之间充满了激情与生机,如李义山的巴山秋雨,给人以无尽的时空想象。能“到他处来看原处”,似乎正是此间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