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观察对绘画的重要性 发表于《美术报》
作者: 王疆
对绘画而言,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或习惯采取不同的观察方法,关键在于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能够将“观察”到的形象或感受融入到绘画当中去。许多人往往缺乏正确的观察方法,面对极为丰富的大自然茫然无知,甚至对极具绘画价值的形象、色彩熟视无睹。我们从事绘画学习就应该而且必须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尤其要对外在物象进行“主动观察”,只有这样才可以引导和帮助我们在追求绘画艺术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而且可以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眼光敏锐度和审美能力,从而使绘画表现技能得到提高。
摘 要:“主动观察”将通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多角度、多方位的能动观察来获取新的绘画语言,并且可以形成和发展新的绘画创作、绘画欣赏的审美个性,应当引起广泛的重视。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审美个性对绘画艺术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主动观察”对绘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主动观察 绘画 色彩 影响 意义
主动观察的意义
原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将“观察、观察、再观察”当作他的座右铭。不论是现代科学还是绘画艺术,观察都是一个最基本的方法。不过,巴甫洛夫所提出的观察是广义的观察,是包括知觉、思维、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在内的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这里所说的“主动观察”其一是涉及到知觉的观察,所谓“知觉”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但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是对事物各个属性、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既不是那种毫无目的、没有控制的无意知觉,也不是毫无计划、时间短暂的一般的有意知觉,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在观察时,观察者还必须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边看边想“这是什么”,“它的色彩,造型怎么样”等等。因此,观察离不开思维,有人认为“观察是思维的知觉”。 孔子言“视其所以,视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即有这种意义。 其二是针对观察主体而言的,在观察时,观察主体应该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并且有意或无意的调动除眼睛以外的其它感觉器官来分析、审视、感受、体验眼睛看到的或身体所感受到的物像,即使这物像是幻觉、错觉、或其它感觉我们都应该用心去“观察”,因为这些感受会极大的丰富绘画语言。而在眼睛中的物像是物像映入眼睛的某个角度的物像形象,而不是整个物像。物像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东西,首先它是立体的,光靠眼睛在某个角度观看是看不全物像的,而且物像是由表及里的,不同的物像有不同的外表和质地以及附于外表的各种局部之间的组织。此外,物像除了可视的部分外还有观测者能感受到的无形的东西,这种感受其实也是一种“观察”,比如:气味、重量、温度、声音等等。物像之中的人物是最复杂的,外部与内心的变化有时一样;有时不一样;有时有规律;有时没有规律;有时又自相矛盾。所以对物像的观察绝对不能光靠眼睛,必须积极调动其它感觉系统来参与“观察”, 而且物像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对这种变化的“观察”无疑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的认识外在物像,为画面提供更实在的素材,对绘画素材的积累也不应只限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还应包括画者对自身的情感、记忆、感觉等等的“观察”,这是把自己当成观察客体的特殊观察,这种“观察”所涉及的领域越多、越丰富,那么绘画的方式、新的可能性就越多、越丰富,绘画者在绘画过程中就能游刃有余。
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主动观察应该包括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即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和有预定目的、不用做意志努力的注意。这两种注意对主动观察来说还不全面,从表面上看,无意注意似乎与主动观察无关,但对绘画而言,很多重要的素材就蕴藏在无意注意时的物像之中,如果把无意注意排除在主动观察之外,必将却少重要一环。我们在观察时,很可能会进入一种无预定目的、不用做意志努力的无意注意,此时要及时加以判断,并将这种无意注意转化为一种无预定目的、但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无意后注意”,在这种状态下会对一些瞬间就会消失的、偶然的、习以为常的、难以或无法再现的等等物像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这“印象”会时不时的在你画到最艰难的时候帮你走出困境。
这种主动观察是长期的、日渐积累的,不仅可以提供绘画素材,而且可以诱发创作冲动、导致主题的产生,甚至还为艺术形式的选择与创造作准备。要能够对客观世界进行深刻的观察,必须培养独特的感受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做一个“有心人”。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主动观察的过程也是一种审美心理过程,从时间上可分为:准备阶段、初始阶段、展开和深化阶段、效应阶段。从空间上可分为:形象感知层和联想、想像层。这个过程是由审美心理因素组成的,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的活动规律不等于各个审美心理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审美心理因素的相互诱发、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交叉和相互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审美经验为基础的,对美感活动的经验积累越丰富,审美活动就越充分,那么主动观察的效率就越高。
2. 对色彩的主动观察和画面效果
大自然中的色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因此,全面的、整体的观察有利于找到色彩的这些相互关系。特别是找到这些关系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关系。这些基本的关系,是构成与支配各种色彩现象的根本因素,发现和把握住这一根本因素,才便于认识和协调色彩的各种关系。
整体的观察是核心的方法,必须把整体的观察理念放在首位,这样才能确立主要的目的和方向。整体观察的方法主要有:
抓整体的基本调子
观察的第一步,就是要善于发现和抓住整体的基本调子。“调子”
是统帅,所有的色彩都在它的统一号令下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彼此兼顾、协调一致的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所以,我们首先只有抓住基本调子,才能便于统筹安排各种色彩的关系。
基调的确立,首先要认识和掌握光源的强弱程度 、色彩倾
向和冷暖倾向,在光源的影响和制约下,物像也必然具有明度高低的特点,以及产生某种色彩倾向和冷暖倾向。如在阳光色彩影响下,物像总的色彩倾向也呈现为暖的感觉,虽然背光面和阴影有一定程度的冷的倾向,但对大局既定的暖的倾向干扰不大,所以,在整体上构成了倾向于暖色的调子。又如在室内进行色彩写生时也同样要注意到光源的影响,必须认真观察天光的色彩倾向和冷暖倾向,因为室内的所有物像都受到这一光源的影响,在作画过程中,应该自始至终的把握住这一光源色的特点,这样才可能构成画面整体色彩的基本倾向和协调关系。
有的人往往忽略了“光源”这一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意识到影响和制约整体色彩关系的光源的作用,而常常只是留意于局部的色彩关系,只去搜寻个别色块在色相、明度、纯度以及冷暖倾向方面的差别和变化,结果是因小失大,失去了整体的关系,破坏了协调一致的整体效果。
另外,除光源外,还应该注意观察画面中面积较大的色块的色彩倾向和冷暖倾向,因为象这样区域性的大色块在构成整体基调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在自然物像的色彩现象中,色块与色块在面积上相对比较时,经常存在着大色块的色彩现象,比如:蓝天、草地、丛林等等。在作画时,不仅要考虑到和处理好这些大色块在整体中的地位、比例和分量等各种关系,而且在确立考虑上,也应该注意到它们对形成基调、支配基调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大色块对调子的明暗、色彩和冷暖变化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调子。而且有时大色块还可以直接构成调子。不过这种大色块在画面上应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这种地位取决于面积的大小,只有面积绝对大的色块才能形成整体的调子。
色彩的系统关系
在确立和掌握了整体基调的基础上,还要更进一步寻找自然
色彩在相互关系中形成的系统关系,这种关系更为复杂而普遍,是形成自然色彩在大的协调关系和对比关系方面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同一系统中,色彩之间有着协调一致的关系。不同的系统,由于彼此存在着差别,则形成了系统于系统之间的对比关系。光源是形成色彩系统关系的主要因素,它把各种不同色彩的物像的受光面统一在光源色之中,这就形成了物像受光面的色彩系统关系,除了阳光这一主光源外,物像的背光面和阴影则受到蓝天这一次光源的影响,所以蓝天又形成了背光面和阴影的色彩系统关系,在室内条件下写生也同样应注意到光源所形成的系统关系,物体的受光面总是统一在光源的色彩、冷暖倾向和亮度之中。环境色主要在物体的背光面起作用,由于物体之间的反射光或透过光较为复杂,所以一般不会形成背光面的色彩系统关系。空间色是形成色彩系统关系较为重要的因素,在近距离内不会构成色彩的系统关系,只在远距离上才容易感觉到“空间层次色”所形成的色彩系统关系,而且远、中、近三层都有不同的系统色。
空间色是个不稳定的因素,由于光源及空间微粒量的变化的影响,空间色在层次上、色彩上及清晰程度上都会出现变化,所以要善于发现和把握住这些变化,才能更生动的表现好那些微妙的空间层次色。
(3) 对比的观察对协调画面的作用
对比的观察也是培养色彩的观察能力和协调画面色彩的最的力、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比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由于“色彩固有观念”所造成的那种简单的色彩感觉,能加强对色彩的辨别能力,从而提高色彩的表现力。
“对比”的方法和要求就是要寻找和发现色彩与色彩彼此的相近或相异之处,对色彩进行对比观察的目的如下:
〈1〉最大限度的发现色彩
就是要通过色彩的相互比较,找到色彩之间在色相、明度、纯
度和冷暖倾向方面的差别。这样可以丰富我们的画面色彩。
〈2〉有效的协调色彩
就是通过色彩的对比找到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相近或相异的色彩关系,分清主次、轻重、强弱、虚实、色彩倾向、冷暖倾向……使所以色彩在这些关系中能恰如其分的组合与配置,构成色彩的完美的整体。
在进行色彩的对比时,应该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从大关系出发,确立了大色块的彼此关系、在整体中的地位、色彩倾向和冷暖倾向以后,再进入局部的比较和分析,寻找和发现更为复杂的色彩差别和变化。然后再回到大的关系中,比较小色块与大色块、小色块与整体的关系。遵循:整体——局部——整体这一有效、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对比。
保罗.塞尚就是一位对比大师,他在创作静物画时,总是寻求多种颜色和色调以改善并丰富画面,在著名作品《蓝花瓶》(见图2.1)
中,他煞费苦心的让灰蓝色成为主色调,然而他也以蓝花瓶和红水果并列的方式造成最强烈的对比,以蓝色的阴影围绕着每样物体,而被深蓝绿色包围的白花和红花也创造了相同的效果,塞尚正是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完成了这样的杰作。
另外,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和写生时,为了便于对景物的描绘,要善于捕捉时机,而且要把握第一感觉,或者说第一构想,让这种“构想”贯穿始终,即使条件变了,也要根据“构想”来完成作品。
3. 主动观察对绘画的重要意义
3.1主动观察与被动、消极观察
经过长期观察可以发现在同一个专业学府、面对同一个绘画对象,有的人就能画出较好的绘画作品;有的人却怎么也画不出好作品。就绘画基本技能而言,其实这些人并没有太大差异。那么这个“能画出”与“画不出”的原因究竟何在呢?除了耐心、毅力这些基本素质之外,最重要是没有采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做一个实际调查就会发现,那些“能画出”的人并不是有多么大的天赋或多么好的绘画基础,而在于这些人在绘画过程中或者在未进行绘画之前就对一些具有绘画价值的物像进行了比较细致、比较全面的观察——“主动观察”,问一问这些“能画出”的人在绘画过程中有什么感受时,他们就会告诉你其实他们在绘画过程中用到的大多数绘画元素是在未进行绘画之前就“观察”到的,这就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主动观察”和一幅成功的作品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相反,那些“画不出”的人不管是在绘画工程中还是在未进行绘画之前都没有对具有绘画价值的物像进行过什么观察,在绘画过程中他们只是随意看看绘画对象,没有丝毫的联想、感悟,连绘画对象的背面都懒得走过去观察观察;在未进行绘画之前他们也很少去留意生活中“美”的物像,至于由“美”的物像所引起的对绘画的感悟就更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