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直面自身

童 道冰

文 / 童 道冰

2019/09/19
分享到:
直面自身
…………
真正有艺术价值的创作是返观“自身”的,怀着当下的困惑“回头”向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民族精神寻求滋养和创作原动力。 
返观当代艺术创作——常陷入价值虚无、意义缺失、浅表化、娱乐化的面貌而缺少历史和精神维度的深刻性。
…………
1.  思想ding qig的摆脱与重建
 
    艺术不是亦步亦趋地学习,创作必须直面自身。德国战后艺术很好地完成了这个过程,值得我们关注。
历史的脚步走到今天更明晰地启示我们——中国的落后不容置疑是有其深刻的问题,但不应该被全盘否定,学习欧美也不应该是以西方的成果替代我们自古的传承,尤其是文化。“文明求同,文化存异”,文化的学习越是亦步亦趋就越是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成果。
我们改革开放之后的艺术就如德国战后的艺术,其状况、处境和刚刚经历的过去都有很强的相似性——没有“自我”,完全受以美国为主的西方艺术的“侵占”。这是有问题的。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就必须摆脱这种向一边倒的价值取向,直面自身,反思自身的不足,向我们的过去和内心拷问,来一次文化上的自我救赎,把我们被压抑了太久的灵魂从自卑中解放出来,以求文化涅磐,否则和改革开放前的那向一边倒的价值取向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只是换了个方向而已。只有这样,艺术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才有可能占得一席。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要面对的过去或不足并非是是如德国那般的战争、罪行、忏悔。
 
 
          2. 艺术传统的再挖掘
 
传统是每个艺术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坚守和全盘否定,亦或那道德定位很高的“在继承中创新”。为了解决传统问题而去解决传统问题行不通,带着自身的问题和困惑去考量、使用传统,这一过程所促成的“再挖掘”是更好的选择,否则结果更多的只能走向两个极端。德国的约瑟夫·博伊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其极具个性的装置和行为艺术誉满全球。他作品阐述的是德国问题,能引起德国人的共鸣,但作品的形式似乎更符合美国的口味,更不用说和德国自身的传统有什么血缘上的联系。这种和传统的关系对一个有着自身明确优秀传统的民族来说是难以融入的,所以在博伊斯下一代的曾受他重要影响的基弗不是比他更激进更个性反而是回归到绘画本身一些。
艺术始终是要跟着艺术问题走,跟着时代困惑走。
 
 
 
 
          3. 直面自身的历史、文化
 
二战后初期德国艺术是在紧随美法英艺术其后,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始终没有自己的地位,极具民族情感和自豪感的德国艺术家是难以接受的。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从美法英的艺术框架中慢慢觉醒进而疏远它们,尝试创造属于德国自己的艺术。德国艺术界的有识之士早于政府开始正面反思是什么导致战争,又是什么不仅给他人也同时给自身带来了如此深重的灾难导致那些惨无人道的滔天罪行!每个德国人不可避免地自觉或不自觉地都要重新让祖国过去的一切在自己的大脑中过滤一遍,尤其是思想活跃思维敏感的艺术家们,作为德国人的一份子和在这个问题上不可忽视的群体,面对这绕不开的命题是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给出自己的具有真正反思性的看法和答案的。
回看自身,自1840特别是1895开始的整体民族自卑直到今天依然存在而且没有本质上的改观。有个普遍的现象是,中国人存在于不断增加交融的世界大环境中,内心深处都很“压抑”。
在对艺术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客观再现”和“画面表现”这一价值取向的时代,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开辟了崭新的一条用绘画艺术的方式去诠释、反思自身历史文化的道路。真正属于德国的艺术就开始产生了。不知史者不足以图未来。作为当今世界上主要文化主体之一的德国给了我们一个参考,展现出的是一种自信。只有以自身的历史、文化、现实、理想等等为营养而诞生的艺术才能有根,才能扎根,才能真正体现艺术价值,才能有对全人类来说的普遍价值。如果只是跟着他人身后亦步亦趋地学习其样式那永远是步他人后尘,得到的只有他人背影,沦为附庸,因为忽略了自身。
艺术不直面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从而给出自己的思考和解释,那这种文化生态是畸形的,艺术必须参与到其中来,当然,这不绝不等于借艺术对自身传统进行纯粹讽刺、恶意批评、肆意诋毁、妄施定义等,而是作为理性、严肃、有担当、极具责任者的一种面对、一种不逃避、一种不自我蒙蔽地偏安一隅。在这,试从德国反思性艺术探索实践的经验中总结艺术的普遍意义,从而获得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这能更好地指示艺术道路,为艺术增添一份智慧。
我们应回到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跟前,学会“从零开
始”
305 次浏览
推荐
评 论
童 道冰的更多话题
公安备案号35020502000373 | 闽ICP备19018122号-2
Powered by 衍艺圈
topart.cn
投稿邮箱: topart_news@163.com | 客服支持: topart_cn@163.com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