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大学导师不喜欢对景写生,我当然能理解他的初衷与理论依据:一、对景描摹很被动,难以合理化组织画面;二、会被细节牵绊,不能简化抽离出艺术性。假如看过他的作品,你会发现他的坚持是有道理的。因为他的画作色彩简练,黑白节奏韵律分明,构图毫无维和。他也常常教导我们,画画要把某一种语言探索发挥到极致。
受他的影响,我曾经试着脱离现象的细枝末节与不和谐,创作了一些实验性的节奏鲜明的作品。简化,极致,会提升画作艺术性,但观久了必定会觉得编造的颜色太过单薄,不耐寻味。
当代的画家,有多半是习惯坐在画室里对照片画风景。照片的颜色是相机感光元件再现出来的,是机器瞬间捕捉到的光影秩序。它是片面的,不带视觉错觉的过于客观严肃的再现,我们在照片上感受不到自然。
写生相比编造表现,相比较对着照片画,它有这样几点优势:首先,三四个小时的对景观察,光影随日光挪移而变幻,画面是所有变幻浓缩积累后的成果,非一瞬间单薄的再现,因此会厚重;其次,眼睛直面大自然,不单能有温度的感知到相机感受不到的微妙细节,而且生理视觉的色彩错觉正是艺术性的工具手段。缺乏这两点,画面会失灵气。
所以,只有对景写生,并且忠于自然的作品,汲取天地灵气,微妙厚重耐人久久回味。
但是,对景写生受时间空间限制,只能是潦草速写,并不能或较难形成细腻的大创作。所以,列维坦每每会利用写生积累素材,像中国文人山水画家一样再回工作室推敲构造大型风景作品。这样,能带着习作的新鲜印象对构图色调反复雕琢的风景,才能达到完美的再现。既取舍内容成就和谐构图与色调统一,又注入了真实的感受,使画面鲜活感人。
西方人的反复习作然后埋头创作的手段也许不是个中国的画家,至少我是很难实践。写生的画作尽管自然鲜活却时不时会有缺陷,结合创作,把写生的画在画室适度雕琢修改,需要时再次拿出写生修改,这样反复几次,效果必定不错。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