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没有母语优势的艺术是没有深度的

朱鹏飞

文 / 朱鹏飞

2017/07/24
分享到:
没有母语优势的艺术是没有深度的

【按】此文是和文化学者帅好在微信群中讨论时的回复

微信聊天实在辛苦,脑袋里出来十句,手下才一句,还丢三落四的,难免挂一漏万,中国画家的母语是笔墨,中国思想家的母语是古汉语,中国历史上凡是取得成就的画家都是这两方面功夫和素养很深的。一部中国美术史可以为证,例子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可以说不胜枚举。比如说八大山人画只鸟能把家仇国恨画出来,不懂笔墨是做不到的,如果画一只写实的鸟,在那里翻白眼,那就是只死鸟。齐白石去世前画的牡丹花已经不是牡丹,而是生命之花。当然笔墨功夫也不是万能的,有时甚至是前进的保守力量,比如四王,所以吴冠中才说笔墨等于零,刘国松要革中锋的命。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因为他们革命搞错了对象,我写了篇文章叫笔墨等于一,质疑了吴,发在美术报上。有了一不等于一切,没有一则是一切归零。母语的问题到了近代才变得复杂起来,建国以后则更加严重了!众所周知母语被强暴之后又被阉割了,于是思考和表达的深度都不如以往,名家辈出而大家则止于齐黄。我以为吴冠中的问题就出在这个笔墨等于零,所以他不能走进抽象表现,当年赵无极建议他去掉画面中的写实元素,他还专门写了篇文章反对,说什么风筝不断线。在他看来,如果形象没了,笔墨也等于零,那真是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他不敢。至于李可染,自称齐黄之徒,只学了点笔墨功夫,古汉语的素养则无,所以缺乏思想的深度,做了政治的奴才。当然他们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不是个别现象。但我们学西方也一样,由于没有母语的优势,往往只能学到皮毛,接不上西方的文脉。鲁迅说的拿来主义,拿来就好,对我们有意义,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唤醒我们的灵魂,但对于西方来说,只是开拓其疆域,却无法提升其高度,这也是近代以来我们对世界文明的发展缺少贡献的原因@帅好


3501 次浏览
推荐
罗培玉 唐迎春 衍艺圈官方帐号 朱鹏飞
评 论
朱鹏飞的更多话题

春天是关不住的

中国文化向来缺少勇猛的、刨根究底的本体论追问,偶有涉及也只有屈子天问式的质疑、陈子昂悲歌般的无奈。古圣高贤们,仰观俯察之后,决定将目光锁定人间,关注人内心的证悟和生命的体验,在人伦得失之间,天人生死之际,追寻着与道合一的心源性海。因此,中国艺术的特色之一就是:一切与人有关,一切与... [阅读全文]

by 朱鹏飞 2017/09/20

创新就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有担当,有勇气,有独立的思想

鲁迅先生奉劝大家不要吃别人嚼过的馒头,大概是看到中国人的要害了。别人嚼过的馒头虽然不好吃,但不用再费心去甄别、费力去咀嚼,也就习惯了这种哺食方式,忘了新鲜的滋味。  写字画画要从临摹入手,学习古人。把天下名迹都过一次自己的手眼,兼容并蓄,共一炉而冶之。这是中国... [阅读全文]

by 朱鹏飞 2017/08/21

绘画要回到它的本质,回到当下。

有人问绘画大师赵无极先生怎么画画,大师的回答出人意外:“想画画?就请先割掉你的舌头!”颇似禅宗大师们参禅悟道机锋对答时的“话头”。  舌头是用来说话的,话头是用来参禅的。说话必须依頼于语言思维,语言思维活动的基础单位是概念,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名”,“名不正... [阅读全文]

by 朱鹏飞 2017/08/19

学来的都是二手货,原创才是一流的!

中国人爱学习,见贤思齐是我们的优良传统。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又说“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真是活到老学到老以至于“朝闻道,夕死可矣”!说孔子是中国最大的学霸,恐怕没有人敢不服。那位读书熬夜“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先生,只是苦读,还没到“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阅读全文]

by 朱鹏飞 2017/07/25

公安备案号35020502000373 | 闽ICP备19018122号-2
Powered by 衍艺圈
topart.cn
投稿邮箱: topart_news@163.com | 客服支持: topart_cn@163.com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