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 5010 次,发布于2015/06/16
天天艺术欣赏——世界名画赏析
2006年,最打动人心的艺术品之一――克林姆特的

2006年,最打动人心的艺术品之一――克林姆特的《阿黛拉》以1.35亿美元成交价打破了拍卖纪录,尽管澳大利亚政府想把这幅画留在本国,但是还是被Ronald S Lauder拍得。有传闻说几十年来,围绕这幅画一直纷争不断,二战前,纳粹宣布拥有此画。这幅画描绘了一个沉浸在爱河中的迷人少女的爱情故事。

在画家生活的年代,法国街头云集着各种艺术家。《蒙马特高地加莱特磨坊的舞会》是由法国画家雷诺阿在1876年创作完成的,这幅画让艺术收藏家Ryoei Saito为之神魂颠倒。1990年5月17日,此画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78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Ryoei Saito,同时他还有幸拥有梵高的《嘉舍医生肖像》。


荷兰人因其狂热的激情而闻名于世,其中就包括对艺术的激情。《没胡子的自画像》是梵高的一副自画像。虽然他本人蓄须,但是他将自己想象成没有胡子的样子。这幅画于1889年9月在法国圣雷米普罗旺斯完成。画布上是一幅油画,尺寸是40厘米x 31厘米。此画1998年在纽约市以715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成为史上最昂贵的自画像。


当以一幅画在皇家展览中获得关注时,这个艺术家的富有创意的杰作就会得到广泛的认可。这幅画是由保罗塞尚在1893年创作的,并于1999年5月10日在全球著名的苏富比(Sotheby)纽约拍卖中心以605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买家是被称为Whitney的媒体巨富家族。它被纽约博物馆和当代艺术理事会评为史上第10昂贵的画作。



海边升起的月亮,1822 弗里德里希的一些作品比如《海边升起的月亮》使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渺小;使我们感觉到,与永恒相比人类的灾难是多么微不足道;使我们做好些许准备来迎接每个生命注定承载的难解的悲剧。在这里,日常生活里的恼怒和担忧都被中和掉了。与其纠结于我们的微不足道来重新定位我们的谦卑,倒不如在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的帮助下,努力去理解和欣赏我们本质里的虚无。



《午餐》创作于1868年夏,那一年,长期囊中羞涩的莫奈从画商手中获得一笔报酬,终于能够为自己的家人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居所。画面中的场景是和谐而自在的,观众能够很清楚地感受到,在经历了长久贫困后,一家人生活稳定的满足感。




大约就在梵高创作《夜晚露天咖啡座》的时候,他曾写信给自己的弟弟,说自己“对宗教有强烈的渴望”,并且在信中直接提到了这部作品。在这幅画最初的草图中,梵高已经勾勒出了咖啡馆的面貌,但他在最终的作品中进行了一些改动。 ▲《夜晚露天咖啡座》草图及画作对比。


梵高曾对伦勃朗的画作《被屠杀的牛》发表过直接看法,似乎相信其中透出宗教意义。(注:在基督教中,路加的象征就是公牛,并且他被奉为美术和艺术家的主保圣人。)还有人认为伦勃朗画中的公牛其实象征着耶稣的受难。梵高还曾告诫伯纳德,认为伯纳德也没有真正地了解这幅画的隐喻,并且表示自己会创作多幅关于公牛的画作。



梵高的另一部画作La Berceuse,描绘的是一个坐在椅子上的女人。但其实隐喻的是圣母玛利亚,因为这幅画创作的时间非常耐人寻味——创作于梵高两幅著名的向日葵画作的期间。在给弟弟的信件中,梵高说三这幅画作其实是“相互关联”的。而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其实与耶稣有密切关联。



1888年,梵高前往法国南方阿尔勒实践自己的理想。对他而言,艺术是一种纯个人的表现形式,他认为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诚实体现个人的感受。他要把自己情感作为艺术创作的动力和表现对象。在阿尔的短短的两年中,他创作激情喷涌而出。他在给提奥的信中说道:“我经常神志不清,意识不到自我,画面就像梦幻一样冲我而来。”



《从麦田远望阿尔勒》在阿尔勒,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使他“疯狂”。梵高的创作进入了高峰。虽受法国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影响,但他的作品已极具个性,这源自其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性格。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他不满足于只是理性的“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要借助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所以,梵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梵高在阿尔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但仍无法卖出以养活自己。




梵高以精确的用色和几何图形似的构图,赋予画面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纵深感,把我们的视线从前景一步步引遥远的天际。这幅作品再次显示了色彩的和谐——前景呈赭石和橘黄色,中景穿插着几簇绿色矮树丛和一片金黄色的田野,远处露出青山蓝天。黄色田野中,蓝色的手推车和红色的铧犁格外醍目。梵高为创作这幅油画,共画了四张习作,它们的构图大致相似,手推车始终位于画面中央。 为了使作品产生纵深感,给人以从高视点远望景色的印象,梵高让天空只占画幅的六分之一。蓝色手推车构成画面的焦点,位于画面正中央。

1888年5月梵高在阿尔勒租了一间旅馆居住,因为它的外壁涂成了黄色,故被称为黄房子。画面上建筑物的右侧即是梵高的住所(正面的窗户涂成绿色和黄色的部分)。在这一张画上,由广阔前景的土黄色地面,即向两旁延伸的马路,到小建筑物正面的硫磺色与一大片天空的绿色,这些颜色之间相互呼应,构成了色调的转移。这幅图画的主题不是光,而是感情。梵高的第一个念头是想把它画成一幅夜景画窗口亮着,空中繁星闪烁,可是在定稿中,他蓄意强调阳光通过巨大的空隙流进屋内的黑暗,所以整幢房子发出光亮。




街道1888 梵高运用干笔快速地描绘蓝天,与紧实笔触所构成的乡村景象形成对比。画中出现这个时期难得见到的轻快色调。同时从左到中上的街道,产生引导视线的作用。


开花的果园1888在他宁静的时刻里,他的阳光普照的广阔原野多么明朗,他的果园中繁花争艳斗妍,李树和苹果树雪白一片,妩媚可人,生命的精华从大地中缓慢而颤动地渗出,升入沐浴在凉爽微风中的平和天空之柔软的灰白色中。


《蒙马特公园和磨坊》本画画于1886年夏天。风车、小屋、围墙、草丛、地面及部分天空等均使用了厚涂法。对于当时认识的毕沙罗、莫奈等印象派画家所特有的线条轻快感、肥瘦感, 他多少受到一些影响。在蒙马特画风车的作品, 先后共有9幅, 将这一幅与半年后画的另一幅比较, 后者的笔触较细, 也有分割, 较接近于点彩派。大地的稳重及超现实的开拓, 给他的艺术带来了未曾有过的轻快感。但在这幅画上, 轻快感仍停留在现实的动感中, 尚未成为意念自在的飞翔(有如烟火一般消失于虚空中), 反而让人感到地面的坚固与稳重。




梵高画架旁戴黑色毡帽的自画像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 在巴黎期间的28幅自画像中, 只有两幅表现了作画时的梵高, 而且它们分别是标志着他在巴黎两年生活的开始和结束。这幅是第一幅, 暗色调, 画于他刚刚抵达巴黎的时候。


梵高戴草帽的自画像1887 在梵高海牙人物画中我们曾见到过这种阶级角色的变换,当时梵高声称自己热爱工人阶级生活,可是西恩却不像他那样愿意迈过阶级的界线,于是梵高便茫然不知所措了。诚然,他这种做法中并没有多少感情因素,可是却也表现了一种乌托邦式的愿望,即至少从文化上不要表现城市与农村的分界,画家可以随意变换位置。在自画像中,画家毫无顾忌地或戴毡帽或戴草帽,就表明了画家的这种追求。


夏加尔出生于俄国维切布斯克的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因此获得了极精彩的整套俄国和犹太民间故事,还受到了一种童话般的幻想感觉的遗传,并且深情地沉迷于犹太人的宗教传统。他的油画色彩鲜艳,别具一格,每每把犹太民间传说融入作品,并从自然界天真朴实的形象中汲取素材。



夏加尔出生于俄国维切布斯克的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因此获得了极精彩的整套俄国和犹太民间故事,还受到了一种童话般的幻想感觉的遗传,并且深情地沉迷于犹太人的宗教传统。他的油画色彩鲜艳,别具一格,每每把犹太民间传说融入作品,并从自然界天真朴实的形象中汲取素材。